面试题答案
一键面试Neo4j的锁机制
Neo4j采用细粒度的锁机制来保证并发环境下数据的一致性。具体包括:
- 节点锁:对单个节点进行锁定,阻止其他事务对该节点进行修改。
- 关系锁:针对关系进行锁定,确保关系相关操作的原子性。
- 数据库级锁:在特殊情况下,会使用数据库级别的锁来保证整个数据库操作的一致性,但这种情况较少,因为细粒度锁已经能满足大多数并发需求。
高并发场景中的竞争情况举例
假设在一个社交网络应用中,多个用户同时尝试添加好友关系(即构建节点之间的联系)。假设有用户A和用户B,同时有两个事务T1和T2:
- 事务T1:尝试在用户A和用户C之间建立好友关系。
- 事务T2:尝试在用户B和用户C之间建立好友关系。
如果没有锁机制,可能会出现以下竞争情况:
- 脏读:T1读取了用户C的当前好友列表,准备添加A,但在T1提交之前,T2也读取了用户C的好友列表(此时还没有A),然后T1和T2都完成添加操作,导致用户C的好友列表出现重复添加或者数据不一致。
- 丢失更新:T1和T2同时读取用户C的好友列表,T1添加A后准备提交,T2添加B后也准备提交。如果没有锁控制,T2的提交可能会覆盖T1的提交,导致A与C的好友关系丢失。
利用锁机制解决竞争情况
- 使用节点锁:当T1尝试在用户A和用户C之间建立关系时,它首先获取用户A和用户C的节点锁。同样,T2在尝试建立用户B和用户C的关系时,也需要获取用户B和用户C的节点锁。由于T1已经获取了用户C的节点锁,T2在获取用户C的节点锁时会被阻塞,直到T1释放锁(即T1提交或回滚事务)。这样就保证了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事务可以对用户C的好友关系进行修改,从而避免了脏读和丢失更新问题。
示例代码(以Cypher语言为例):
// 事务T1
START TRANSACTION;
MATCH (a:User {name: 'A'}), (c:User {name: 'C'})
// 获取节点锁,这里隐式获取了a和c节点锁
CREATE (a)-[:FRIEND_WITH]->(c);
COMMIT;
// 事务T2
START TRANSACTION;
MATCH (b:User {name: 'B'}), (c:User {name: 'C'})
// 获取节点锁,由于c节点已被T1锁定,T2会等待
CREATE (b)-[:FRIEND_WITH]->(c);
COMMIT;
通过这种细粒度的锁机制,Neo4j能够有效地在高并发环境下保证节点联系构建的正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