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试题答案
一键面试性能优化方面及代码实现
- 线程数量动态调整
- 优化原因:固定线程数量可能在连接数少时代码资源浪费,连接数多时无法充分利用系统资源。动态调整可根据负载合理分配线程。
- 代码实现:通过监控任务队列长度、系统CPU和内存使用率等指标来动态调整线程数量。例如,使用
pthread_create
和pthread_exit
函数来创建和销毁线程。可以定义一个函数adjust_thread_count
,根据任务队列长度和系统资源状况,调用pthread_create
增加线程,或通过设置线程退出标志,让线程执行pthread_exit
来减少线程。
- 任务队列优化
- 优化原因:高效的任务队列能减少任务入队和出队的时间开销,提高线程获取任务的效率。
- 代码实现:使用无锁队列,如基于环形缓冲区实现的无锁队列。在入队操作时,通过原子操作更新尾指针;出队操作时,通过原子操作更新头指针。例如,使用
stdatomic.h
中的原子操作函数atomic_store
和atomic_load
来实现无锁队列的入队和出队操作。
- 减少I/O阻塞
- 优化原因:I/O操作通常是阻塞的,会导致线程等待,降低整体效率。减少I/O阻塞可使线程在等待I/O时能处理其他任务。
- 代码实现:采用异步I/O(AIO),在Linux系统中可使用
libaio
库。例如,使用io_submit
函数提交I/O请求,使用io_getevents
函数获取I/O操作结果。在Windows系统中可使用重叠I/O,通过CreateFile
函数的FILE_FLAG_OVERLAPPED
标志启用,然后使用GetOverlappedResult
函数获取结果。
- 内存管理优化
- 优化原因:频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会产生内存碎片,降低内存使用效率。优化内存管理可减少这种开销。
- 代码实现:使用内存池,预先分配一块较大内存,线程从内存池中获取小块内存使用,使用完后归还。例如,定义一个内存池结构体,包含总内存块指针、已分配内存块指针等成员。提供
init_memory_pool
初始化函数、allocate_from_pool
分配函数和release_to_pool
释放函数。
- 线程亲和性设置
- 优化原因:将线程绑定到特定CPU核心,可减少CPU上下文切换开销,提高缓存命中率。
- 代码实现:在Linux系统中,使用
pthread_setaffinity_np
函数设置线程亲和性。例如,获取当前CPU核心数,然后根据线程ID设置线程绑定到对应的核心。在Windows系统中,使用SetThreadAffinityMask
函数实现类似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