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试题答案
一键面试一、识别与避免反模式的方法
-
需求分析阶段
- 识别过度设计:需求分析时若提出过多不必要的功能或复杂特性,即为过度设计迹象。应确保需求明确且必要,重点关注核心功能。
- 避免过度设计:与相关利益者充分沟通,深入理解实际需求,以最小可行产品(MVP)理念为指导,只纳入真正必需的功能。
- 识别紧耦合:若需求中各部分紧密关联,某部分变动会引发其他部分较大改动,可能存在紧耦合。
- 避免紧耦合:分析需求结构,将不同功能模块进行合理划分,明确模块间边界与交互方式,尽量降低依赖。
-
架构设计阶段
- 识别过度设计:设计出过于复杂的架构层次、大量不必要的抽象类或接口,可能是过度设计。
- 避免过度设计:遵循KISS(Keep It Simple, Stupid)原则,采用简单、清晰的架构设计。依据实际需求合理分层,避免不必要的抽象。
- 识别紧耦合:模块间直接依赖具体实现类,而非抽象接口,或模块间依赖关系错综复杂,是紧耦合表现。
- 避免紧耦合:应用依赖倒置原则,模块间依赖抽象接口而非具体实现。使用依赖注入(DI)技术,降低模块间直接依赖。同时,遵循单一职责原则,使每个模块职责明确,减少相互依赖。
-
详细设计阶段
- 识别过度设计:类或方法设计过于复杂,包含过多参数、复杂条件判断或嵌套逻辑,可能是过度设计。
- 避免过度设计:对类和方法进行精简化设计,每个类和方法只完成单一明确任务。减少参数数量,拆分复杂方法,使代码逻辑清晰。
- 识别紧耦合:类内部对其他类的直接引用过多,或内部逻辑严重依赖特定外部类的实现细节,存在紧耦合。
- 避免紧耦合:采用依赖注入,通过接口或抽象类引用外部对象。运用策略模式等设计模式,将易变部分封装起来,降低内部对外部实现的依赖。
-
编码实现阶段
- 识别过度设计:代码中出现大量无用代码、复杂算法未优化,可能是过度设计。
- 避免过度设计:定期进行代码审查,及时清理无用代码。优化算法,确保代码简洁高效。
- 识别紧耦合:代码中频繁使用具体类实例化,未通过抽象层进行解耦,存在紧耦合。
- 避免紧耦合:严格按照架构和设计要求,基于抽象接口编程,使用框架提供的依赖注入机制进行对象创建与注入。
-
测试阶段
- 识别过度设计:若测试用例编写困难,需要大量模拟数据和复杂场景,可能存在过度设计。
- 避免过度设计:重新审视设计,简化代码逻辑和依赖关系,使测试更容易编写和维护。
- 识别紧耦合:一个模块的测试依赖于其他模块的特定状态或实现,说明存在紧耦合。
- 避免紧耦合:采用Mock技术,对依赖模块进行模拟,使每个模块能独立测试,不依赖其他模块的具体实现。
二、框架设计场景案例
场景:设计一个电商系统的商品展示框架,要求能够展示不同类型商品(如电子产品、服装等),并支持多种展示方式(列表展示、网格展示)。
反模式预防和解决方法:
- 过度设计预防
- 在需求分析时,明确仅需支持常见商品类型和展示方式,不添加如特殊商品特效展示等不必要功能。
- 架构设计上,采用简单分层架构,如分为展示层、业务逻辑层、数据访问层,不过度分层。
- 详细设计时,商品展示类只负责展示相关逻辑,不掺杂复杂业务计算。例如,
ProductDisplay
类只处理展示方式切换,不涉及商品价格计算等无关逻辑。
- 紧耦合预防
- 运用依赖倒置原则,定义
Product
抽象类和DisplayStrategy
接口。不同商品类型继承Product
类,不同展示方式实现DisplayStrategy
接口。 - 在
ProductDisplay
类中,通过依赖注入方式接收Product
和DisplayStrategy
实例,而不是直接实例化具体商品类和展示方式类。例如:
- 运用依赖倒置原则,定义
public class ProductDisplay {
private Product product;
private DisplayStrategy displayStrategy;
public ProductDisplay(Product product, DisplayStrategy displayStrategy) {
this.product = product;
this.displayStrategy = displayStrategy;
}
public void display() {
displayStrategy.display(product);
}
}
这样,当需要新增商品类型或展示方式时,只需创建新的子类或实现类,而无需修改ProductDisplay
类,提高了框架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