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试题答案
一键面试数据同步基本步骤
- 发起:
- 当某个节点发生数据变更(如文档的创建、更新或删除)时,该节点会将这个变更操作记录在其本地的事务日志(translog)中。同时,会将变更信息封装成一个包含操作细节(如操作类型、文档ID、新文档内容等)的请求,然后发起数据同步。
- 传播:
- 主节点负责协调数据同步。主节点接收到来自数据变更节点的同步请求后,会将这个变更请求转发给集群中的其他副本节点。它通过内部的集群通信机制(如基于TCP的通信协议),将请求发送到每个副本节点对应的网络地址。
- 副本节点接收到变更请求后,会先将请求放入一个待处理队列中,等待处理。
- 最终确认:
- 副本节点从待处理队列中取出变更请求,开始在本地进行处理。它会按照请求的操作类型,对本地的索引数据进行相应的修改,如创建新文档、更新已有文档或删除文档。
- 处理完成后,副本节点会向主节点发送一个确认响应,告知主节点该副本已成功同步数据。
- 主节点在收到一定数量(根据配置,通常是大多数,即超过半数的副本节点)的确认响应后,认为数据同步成功,此时会向发起变更的节点返回一个最终的确认,表明整个数据同步过程完成。
关键组件
- 主节点:负责集群的元数据管理和协调数据同步。它决定哪些节点是副本节点,接收来自数据变更节点的同步请求,并将请求分发给副本节点,同时收集副本节点的确认响应。
- 数据节点:存储实际的索引数据,当自身数据发生变更时,发起数据同步请求。同时,作为副本节点时,接收主节点转发的变更请求并进行同步。
- 副本节点:作为数据的备份存储,接收主节点转发的变更请求,完成数据同步,并向主节点发送确认响应。
关键机制
- 集群状态管理:主节点维护整个集群的状态信息,包括节点列表、索引信息、副本分布等。数据同步过程依赖于准确的集群状态,以确保变更请求能准确发送到相应的副本节点。
- 分布式通信:通过内部的通信机制,节点之间能够相互发送和接收数据同步请求及确认响应。这种通信机制保证了数据在集群内的高效传播。
- 多数确认机制:主节点只有在收到大多数副本节点的确认响应后,才认为数据同步成功。这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,即使部分节点出现故障,数据仍然能够保持一致。
- 事务日志(translog):记录数据节点上发生的每一个变更操作。它不仅用于数据恢复,还在数据同步过程中保证变更操作的顺序性和完整性,确保副本节点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应用变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