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ST

星途 面试题库

面试题:微服务架构中RPC框架基础原理

请阐述RPC框架在微服务架构中的作用,并且简要说明RPC调用的基本流程,包括服务发现、序列化与反序列化的原理及常用技术。
34.6万 热度难度
后端开发微服务架构

知识考点

AI 面试

面试题答案

一键面试

RPC框架在微服务架构中的作用

  1. 服务间通信:微服务架构下各服务独立部署,RPC框架提供了一种像调用本地方法一样调用远程服务的方式,使不同服务间能方便地进行通信,实现功能的组合与集成。
  2. 提高开发效率:开发者无需关注底层网络通信细节,如连接建立、数据传输等,只需关注业务逻辑的实现,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。
  3. 负载均衡:RPC框架可集成负载均衡策略,将请求均匀分配到多个服务实例上,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用性,避免单个实例因负载过高而崩溃。
  4. 服务治理:支持服务的注册与发现,方便管理和维护微服务,同时可以实现熔断、限流等功能,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
RPC调用的基本流程

  1. 服务发现
    • 客户端发起请求:客户端应用程序要调用某个远程服务时,不知道服务实例的具体地址,首先会向服务注册中心发起服务查询请求。
    • 服务注册中心响应:服务注册中心维护着所有已注册服务的信息,包括服务名称、实例地址等。收到客户端查询请求后,根据负载均衡算法从多个实例中选择一个,并将其地址返回给客户端。
  2. 序列化与反序列化
    • 序列化原理:将调用方法的参数、方法名等数据结构转换为字节流,以便在网络中传输。这样做的原因是网络传输只能识别字节序列,无法直接传输对象等高级数据结构。
    • 常用序列化技术
      • JSON:以键值对形式表示数据,可读性强,解析速度较快,广泛应用于Web服务。但由于其文本格式,数据体积相对较大。
      • XML:也是一种文本格式,结构化程度高,适合数据交换和配置文件。不过解析复杂,数据冗余大,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性能较低。
      • Protocol Buffers:Google开发的高效序列化协议,采用二进制格式,序列化后数据体积小,解析速度快。但可读性差,需要提前定义数据结构的描述文件。
      • Thrift:由Facebook开发,同样是二进制序列化协议,支持多种编程语言,灵活性高,适用于不同语言间的通信。
    • 反序列化原理:在服务端接收到字节流后,将其还原为对象等数据结构,以便服务端程序能够理解和处理调用请求。在客户端接收到服务端返回的结果字节流时,也需要通过反序列化将其转换为应用程序能处理的数据形式。
  3. 远程调用:客户端根据服务发现得到的服务实例地址,通过网络将序列化后的请求数据发送给服务端。服务端接收请求,反序列化得到参数和方法名等信息,调用本地相应的服务方法处理请求,然后将处理结果序列化后返回给客户端,客户端再反序列化得到最终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