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主要实现思路:
- 使用SocketServer模块提供的框架来简化服务器开发。它基于事件驱动模型,能有效地处理多个客户端连接。当有新的客户端连接时,服务器会为其分配一个新的处理线程或进程(根据选择的服务器类型),使得服务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的请求而不会阻塞。
- 关键类或方法:
- TCPServer类:
- 用于创建基于TCP协议的服务器。构造函数接收两个参数,第一个是服务器地址(由IP地址和端口号组成的元组),第二个是处理请求的请求处理类。例如:
server = TCPServer(('localhost', 8000), RequestHandlerClass)
。
- UDPServer类:
- 用于创建基于UDP协议的服务器,使用方式与TCPServer类似。例如:
server = UDPServer(('localhost', 8000), RequestHandlerClass)
。
- BaseRequestHandler类:
- 所有请求处理类的基类。需要自定义一个类继承自它,并重写
handle()
方法来处理客户端的请求。在handle()
方法中编写与客户端交互的具体逻辑,如接收和发送数据等。例如:
class RequestHandlerClass(BaseRequestHandler):
def handle(self):
data = self.request.recv(1024).strip()
self.request.sendall(b'You sent: '+data)
- ForkingTCPServer类和ForkingUDPServer类:
- 基于进程的服务器类,每个客户端连接到来时,服务器会通过
fork()
系统调用创建一个新的进程来处理该客户端请求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多核CPU的优势,但进程创建和销毁开销较大。
- ThreadingTCPServer类和ThreadingUDPServer类:
- 基于线程的服务器类,每个客户端连接到来时,服务器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该客户端请求。线程开销相对进程较小,但由于Python的全局解释器锁(GIL),在CPU密集型任务中可能无法充分利用多核优势。使用方式与TCPServer和UDPServer类似,只是将类名替换为相应的基于线程或进程的服务器类。例如:
server = ThreadingTCPServer(('localhost', 8000), RequestHandlerClass)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