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试题答案
一键面试数据迁移基本步骤
- 确定迁移数据范围:
- 根据哈希分片规则,计算出需要迁移的键值范围。例如,若采用一致性哈希,确定新节点加入或旧节点负载过高后,对应哈希环上需要调整的区间。
- 停止写入相关数据:
- 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协调,暂时停止对即将迁移数据的写入操作,防止在迁移过程中有新数据写入,影响迁移的准确性。可以通过设置标志位或使用分布式锁等方式实现。
- 数据复制:
- 源节点将确定范围内的数据复制到目标节点。这可以通过网络传输,采用批量传输的方式提高效率,减少传输次数。
- 数据验证:
- 目标节点接收到数据后,对数据进行验证。例如计算数据的校验和,与源节点传输前的校验和对比,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损坏。
- 更新元数据:
- 更新系统的元数据,包括哈希表、节点映射关系等,告知系统数据已经迁移到新的节点。这一步确保后续的读写操作能够正确定位到新的存储位置。
- 恢复写入操作:
- 在确认数据迁移成功且元数据更新无误后,恢复对这部分数据的正常写入操作。
确保数据一致性
- 读写锁机制:
- 在数据迁移开始前,对迁移数据加读锁,防止其他节点对其进行写入操作,确保迁移数据在迁移过程中的一致性。迁移完成后,释放锁并允许正常读写。
- 版本控制:
- 为每个数据项添加版本号。在迁移过程中,源节点记录迁移数据的版本号,目标节点接收数据后,验证版本号。如果在迁移过程中有新的写入操作,版本号会更新,目标节点可以发现数据不一致并重新获取最新版本数据。
- 两阶段提交(2PC):
- 第一阶段,源节点准备迁移数据,并向目标节点发送预提交请求。目标节点收到请求后,检查自身资源等是否满足接收条件,若满足则回复确认。第二阶段,源节点收到所有目标节点的确认后,正式开始迁移数据,目标节点接收并完成迁移。若有任何一个节点在第一阶段回复失败,源节点取消迁移操作,确保数据一致性。
确保系统可用性
- 冗余设计:
- 系统采用多副本机制,在迁移过程中,其他副本仍然可以提供数据服务,保证系统的读操作不受影响。即使某个节点正在进行数据迁移,其他节点上的副本数据可以继续响应读请求。
- 渐进式迁移:
- 采用渐进式迁移数据,而不是一次性迁移大量数据。将数据分成多个小批次进行迁移,每次迁移一小部分数据,这样可以减少对系统性能的影响,在迁移过程中系统仍然可以正常处理其他请求。
- 故障恢复机制:
- 在迁移过程中,若源节点或目标节点出现故障,系统能够检测到故障并进行相应的恢复操作。例如,记录迁移进度,在故障节点恢复后,从断点处继续迁移数据,确保迁移过程的完整性,尽量减少对系统可用性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