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试题答案
一键面试错误处理机制设计
- 捕获通用异常:在执行MongoDB事务代码块周围使用
try - catch
语句,捕获可能抛出的所有异常,因为不同错误类型可能继承自通用异常类型。 - 区分错误类型:
- 网络故障:通常由网络连接问题导致,在捕获异常后,检查异常信息中是否包含网络相关关键字(如“network”“connection”等)。对于网络故障,可设计重试机制。设定一个最大重试次数(例如5次),每次重试间隔一定时间(如从1秒开始,每次翻倍,采用指数退避策略),以避免过度占用资源。
- 文档验证失败:MongoDB在插入或更新文档时可能因文档结构不符合集合的验证规则而失败。捕获异常后,解析异常信息获取具体的验证失败字段和原因。对于文档验证失败,停止当前事务操作,因为即使重试也可能继续失败,需返回给调用者详细的验证错误信息,让其修正文档后重新发起事务。
- 其他错误:如权限不足、数据库锁冲突等。同样解析异常信息,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。权限不足需提示调用者检查权限配置;锁冲突可尝试短暂等待(如等待1 - 2秒)后重试。
回滚策略设计
- 事务操作记录:在事务开始前,记录下所有涉及的集合及对应的操作(如插入、更新、删除)。可以使用一个数据结构(如数组)来存储这些操作信息,每个元素记录操作的集合名称、操作类型及操作的文档内容(对于插入和更新)或查询条件(对于删除)。
- 回滚操作:
- 当捕获到异常需要回滚时,根据记录的操作信息反向执行操作。例如,如果之前是插入操作,则执行删除操作;如果是更新操作,使用原始文档内容重新更新回原来状态;如果是删除操作,则重新插入文档。
- 在回滚过程中,同样要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。例如删除插入的文档时可能因权限问题失败,这时需记录该回滚失败信息,继续尝试回滚其他操作。完成所有回滚操作后,如果有回滚失败情况,返回给调用者详细的回滚失败信息。
- 事务标记:在数据库中可以设计一个事务状态表,记录每个事务的ID、开始时间、涉及集合、操作状态(进行中、成功、失败)等信息。事务开始时插入一条记录标记为进行中,事务成功时更新为成功,事务失败需要回滚时,更新为失败并记录回滚是否成功等详细信息。这样有助于监控和排查事务相关问题。
通过以上错误处理机制和回滚策略,可以有效保证复杂MongoDB事务的原子性和数据完整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