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试题答案
一键面试优化方案
- 区分进程类型:
- 通过监控进程的I/O操作频率、CPU占用时长等指标,对I/O密集型和CPU密集型进程进行分类识别。例如,设定一个I/O操作次数阈值,若进程在单位时间内I/O操作次数超过该阈值,可判定为I/O密集型进程;反之,为CPU密集型进程。
- 动态调整时间片:
- 为I/O密集型进程分配较短的时间片。因为这类进程经常会因I/O操作而阻塞,短时间片能让它们在有I/O请求时尽快让出CPU,使得其他进程有机会运行,提高CPU利用率和系统响应速度。
- 为CPU密集型进程分配较长的时间片。这类进程需要大量CPU计算资源,较长时间片可减少进程切换开销,提高计算效率。时间片的具体长度可根据系统中进程的平均I/O操作频率和CPU计算量等统计数据动态调整。
- 优先级调整策略:
- 对于I/O密集型进程,每次完成I/O操作后,适当提高其优先级。因为I/O操作完成后,它急需CPU时间来处理I/O结果,提高优先级可使其尽快获得CPU资源。
- 对于CPU密集型进程,随着其连续占用CPU时间的增加,适当降低其优先级。避免这类进程长时间独占CPU,影响其他进程的响应。优先级调整幅度可根据进程类型和系统负载情况动态确定。
- 引入多级反馈队列:
- 创建多个不同优先级的队列,每个队列对应不同的时间片长度。高优先级队列时间片短,低优先级队列时间片长。
- 新进程首先进入最高优先级队列,根据其运行情况,若在一个时间片内未完成,将其移至下一级队列。I/O密集型进程完成I/O操作后,可提升至较高优先级队列。
- 定期检查各队列中的进程,将低优先级队列中等待时间过长的进程提升到较高优先级队列,防止进程饥饿。
实现步骤
- 进程分类模块:
- 在操作系统内核中添加进程监控代码,周期性地统计每个进程的I/O操作次数和CPU占用时间。
- 根据设定的阈值,将进程标记为I/O密集型或CPU密集型,并将该信息记录在进程控制块(PCB)中。
- 时间片分配模块:
- 在调度器中,根据进程类型从PCB中获取进程类别信息。
- 依据预先设定的时间片分配规则,为不同类型进程分配相应长度的时间片。
- 优先级调整模块:
- 在进程完成I/O操作或连续占用CPU一定时间后,调度器根据优先级调整策略,修改进程PCB中的优先级字段。
- 调度器在每次选择进程运行时,优先选择优先级高的进程。
- 多级反馈队列实现:
- 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创建多个队列数据结构,每个队列对应不同优先级和时间片长度。
- 进程调度时,调度器优先从高优先级队列中选择进程运行。若队列为空,则依次从低优先级队列中选择。
- 按照进程在队列中的运行情况和I/O操作完成情况,实现进程在不同队列间的迁移。
- 定期执行队列提升操作,确保低优先级队列中的进程不会长时间得不到运行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