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试题答案
一键面试设计思路
-
目录缓存更新机制:
- 本地更新:当本地文件系统有目录结构变化(如创建、删除目录或文件)时,立即更新本地目录缓存。这样应用程序在后续操作中能获取到最新的目录信息。
- 远程更新:当接收到来自其他节点的目录结构变化通知时,更新本地目录缓存。
-
节点间同步:
- 主从同步:可以指定一个主节点,所有目录结构的变更先在主节点上进行处理。主节点将变更记录下来,然后异步地将这些变更推送给从节点。从节点接收到变更后,更新本地目录缓存。
- 分布式共识算法(如Raft):如果不希望有单一主节点的单点故障问题,可以采用分布式共识算法。所有节点参与共识过程,对于目录结构的变更达成一致。一旦达成一致,所有节点同时更新本地目录缓存。
-
缓存一致性问题:
- 版本号机制:为每个目录结构的变更分配一个版本号。每次目录缓存更新时,版本号递增。节点在获取目录信息时,同时获取版本号。当节点间同步数据时,对比版本号,若本地版本号低于远程版本号,则更新本地缓存。
- 写时复制(COW):在更新目录缓存时,先复制当前缓存数据,在副本上进行更新操作,更新完成后再将副本替换原缓存数据。这样在更新过程中,其他读取操作仍能获取到旧的、一致的缓存数据。
-
应对网络故障等异常情况:
- 重试机制:当网络故障导致节点间同步失败时,启动重试机制。设定重试次数和重试间隔,逐步增加重试间隔,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无效重试加重网络负担。
- 缓存数据持久化:将目录缓存数据定期持久化到本地磁盘。这样在网络故障恢复后,节点可以基于持久化的缓存数据进行恢复和同步,减少因缓存丢失导致的不一致问题。
- 心跳检测:节点间定期发送心跳消息,以检测其他节点的存活状态。如果某个节点长时间未收到心跳消息,则判定其可能出现故障,将其从同步列表中移除,并标记相关目录缓存为可能不一致,等待网络恢复后进行重新同步。
数据结构和算法
- 数据结构:
- 哈希表:用于快速查找目录项。以目录路径作为键,目录项的元数据(如文件/目录属性、版本号等)作为值。这样可以在O(1)时间复杂度内根据路径获取目录项信息。
- 版本号记录结构:可以使用简单的整数或时间戳来表示版本号。每个目录项都关联一个版本号,用于缓存一致性检查。
- 日志结构:用于记录目录结构的变更历史。可以采用顺序存储的日志文件,每次变更记录包括操作类型(创建、删除等)、路径、版本号等信息。这有助于在网络故障恢复时进行重放操作,确保缓存一致性。
- 算法:
- 分布式共识算法(如Raft):用于在多个节点间达成目录结构变更的一致。Raft算法通过选举领导者、日志复制等机制,保证大多数节点对目录变更达成一致。
- 同步算法:基于上述的重试机制和心跳检测机制实现节点间的同步。在同步过程中,根据版本号对比确定需要更新的目录项,并进行复制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