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试题答案
一键面试1. Ordering
对内存模型的影响
SeqCst
(顺序一致性)- 它提供了全局的顺序一致性,所有线程看到的所有
SeqCst
操作都以相同的顺序发生。这是最严格的内存顺序,它不仅保证了读写操作的顺序,还保证了不同线程间操作的全局顺序。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线程对原子变量的修改,对所有其他线程来说都是可见的,并且所有线程都能看到这些修改以相同的顺序发生。但这种严格性会带来性能开销,因为它需要更多的内存屏障指令来确保全局顺序。
- 它提供了全局的顺序一致性,所有线程看到的所有
Acquire
- 当一个线程以
Acquire
顺序读取一个原子变量时,它保证在此之前,所有其他线程以Release
顺序写入该变量的所有操作都已经完成并对当前线程可见。也就是说,在当前线程读取操作之后的所有内存访问,都不会被重排到这个Acquire
读取操作之前。它主要用于读操作,确保读取到的数据是最新的。
- 当一个线程以
Release
- 当一个线程以
Release
顺序写入一个原子变量时,它保证在此之后,所有对该原子变量的读取操作(以Acquire
或SeqCst
顺序)都能看到这个写入操作。这意味着在当前线程写入操作之前的所有内存访问,都不会被重排到这个Release
写入操作之后。它主要用于写操作,确保写入的数据对后续的读取操作可见。
- 当一个线程以
2. 在并发数据结构中选择合适的Ordering
- 选择原则
- 如果数据结构需要全局顺序一致性,例如实现一个锁或者计数器,并且对所有线程的操作顺序有严格要求,那么
SeqCst
是合适的选择,但要注意其性能开销。 - 如果数据结构主要是生产者 - 消费者模型,生产者进行写操作,消费者进行读操作,那么生产者可以使用
Release
顺序,消费者使用Acquire
顺序。这样既能保证生产者写入的数据对消费者可见,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全局顺序一致性开销,提高性能。
- 如果数据结构需要全局顺序一致性,例如实现一个锁或者计数器,并且对所有线程的操作顺序有严格要求,那么
3. 代码示例及性能分析
use std::sync::atomic::{AtomicUsize, Ordering};
use std::thread;
fn main() {
let data = AtomicUsize::new(0);
let handle = thread::spawn(|| {
data.store(42, Ordering::Release);
});
handle.join().unwrap();
let result = data.load(Ordering::Acquire);
assert_eq!(result, 42);
}
- 性能分析
- 在这个简单的生产者 - 消费者模型示例中,使用
Release
和Acquire
顺序比使用SeqCst
有更好的性能。因为SeqCst
需要额外的内存屏障来保证全局顺序一致性,而Release
和Acquire
只需要保证局部的可见性和顺序性。在实际的高性能并发数据结构中,如果没有严格的全局顺序要求,尽量使用Release
和Acquire
顺序,可以减少内存屏障的使用,从而提高性能。例如在一个无锁队列中,入队操作可以使用Release
顺序,出队操作使用Acquire
顺序,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的正确传递,又能提高并发性能。
- 在这个简单的生产者 - 消费者模型示例中,使用
如果使用SeqCst
,代码如下:
use std::sync::atomic::{AtomicUsize, Ordering};
use std::thread;
fn main() {
let data = AtomicUsize::new(0);
let handle = thread::spawn(|| {
data.store(42, Ordering::SeqCst);
});
handle.join().unwrap();
let result = data.load(Ordering::SeqCst);
assert_eq!(result, 42);
}
虽然功能上与使用Release
和Acquire
相同,但由于SeqCst
的严格性,性能会略低于前者,特别是在高并发场景下,因为它需要更多的内存屏障指令来保证全局顺序一致性。